早八課的鬧鐘、食堂五塊五的拌面、運動后粘著汗水的T恤、隨著老師講課聲緩緩轉動的吊扇——這些瑣碎的日常,像被隨手塞進書包夾層的草稿紙。可當你某天整理回憶時會發(fā)現,那些零零散散的碎片終將在某個時刻,拼成專屬于青春的完整版圖。

湖水與陽光交相輝映,同學們行色匆匆。有人前往教室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,有人踩著下課鈴打算去食堂大快朵頤,而也有人悠閑坐在躺椅上欣賞校園里的景色——這些帶著溫度的生活邊角料,就像校園里零散的落花,終將在多年后被春風重新吹起,拼湊出那句帶著笑意的:“當時只道是尋常。”

烤架上滋滋作響的肉串騰起煙霧,團建活動的喧鬧裹著孜然香氣。有人專注地串起食材,有人守著烤架翻動簽子,最后所有人都將勞動成果化作舌尖的雀躍。多年后某個相似的夏夜,記憶突然翻涌——原來當年嗆進眼睛的煙,早把二十歲的喧鬧熏成了記憶里的琥珀。

“窗外的蟬鳴是漸倒數的鐘聲,考卷的分數是往上爬的樹藤”,每每到春夏交際的時刻,坐在教室抬頭望向窗臺,會感嘆窗外無限的生機。窗內,是認真聽課的學生和傳授知識的老師,窗外,是枝葉與光影的合奏。多年后才會發(fā)現,當時隨手丟進時光縫隙的零散畫面,早就在某個蟬聲驟響的午后,拼成了青春最完整的坐標系。
當青春記憶通過通感修辭完成蒙太奇剪輯,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生活瑣碎,最終都成為拼湊成長的重要碎片。最珍貴的故事都藏在日常細節(jié)里,印證著:最深刻的成長敘事,往往蟄伏在被我們隨手丟棄的瑣碎里。(編輯/蘇欣程)